这起看似“反向侵权”的争议事件,不仅关乎个体创作者的合法权益,更折射出影像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共性问题,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。

案情回顾:一场由“维权”引发的侵权纠纷
时间回到2023年,摄影师戴建峰意外收到视觉中国的邮件与电话通知——其拍摄的作品《银河下的村庄》被指侵权,对方要求赔偿8万余元。令人费解的是,作为作品的原始著作权人,戴建峰反而成为被 “维权” 的对象。
为维护自身权益,戴建峰提起诉讼。天津和平区法院作出的(2023)津0101民初1226号一审判决显示,视觉中国辩称涉案照片通过案外人周峰获得授权,并以2400元价格对外销售,主张自身拥有著作权。但法院经审理查明,视觉中国并未对作品权属履行必要的审慎审查义务,其行为存在明显不当,且暴露了侧重业务推广、忽视权属风险排查的经营短板。

最终,法院判决视觉中国等三家公司侵犯了戴建峰对《银河下的村庄》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署名权,需连带赔偿1.5万元,并在“VCG.COM”网站首页连续48小时刊载声明消除影响。此外,现有证据未能证明其余148张照片构成侵权,双方均未上诉,判决已生效。11月22日,视觉中国按要求发布相关声明,履行判决义务。
判决核心:厘清权利边界,明确平台责任
这起案件的判决,核心在于清晰界定了著作权人与平台方的权利义务边界,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:
1.著作权人核心权利受法律严格保护
署名权、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人的法定权利,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侵犯,即便主张通过第三方获得授权,也需举证证明授权链条的合法性与完整性。
2.平台需承担审慎审查义务
作为专业的影像传播平台,视觉中国的核心过错在于未履行权属核查的基本义务。法院的判决明确传递出信号:平台不能仅以“第三方授权”为由规避责任,更不能将业务推广置于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之上。
3.侵权赔偿与消除影响并行
知识产权视角:三点启示值得行业深思
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,结合这起案件,我们看到了影像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亟待完善的方向:
影像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内容数量,更在于内容的合法性。视觉中国的案例警示行业:单纯依赖第三方授权而不进行独立核查,极易引发“反向侵权”风险。建议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权属核查机制,对上架作品的著作权证明文件、授权链条进行实质性审查,从源头规避侵权风险。
戴建峰的胜诉,离不开其作为原始著作权人对权利的坚持与证据的留存。这提醒创作者:在作品完成后,应及时通过著作权登记、时间戳等方式固定权利证据;面对不当维权或侵权行为时,切勿轻易妥协,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同时,也要注意留存作品创作过程、授权记录等关键证据,为维权提供支撑。
影像行业的健康发展,需要平衡著作权人、平台方与使用者的利益。这起案件反映出行业在授权机制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不足。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指引,明确平台、创作者、使用者的权利义务,推动建立更透明、高效的授权模式,减少不必要的纠纷。
结语
视觉中国侵权案的落幕,不仅是一起个案的终结,更是影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起点。在数字时代,知识产权的边界日益清晰,无论是平台方还是创作者,都应敬畏法律、尊重权利。唯有将知识产权保护内化为行业共识与行动自觉,才能推动影像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,让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得到应有尊重,让平台的传播价值得到合法彰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