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以来,中国的音乐版权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。 在7月底与Spotify达成多年全球授权合作后,8月11日,环球音乐集团(Universal Music Group, 简称UMG)也完成了两笔在中国市场的版权授权。不同于往年的独家授权,环球音乐这次一口气将数年期的版权直接 授权给了网易云音乐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两大平台。
![]()
今年5月,网易云音乐就与华纳版权(WCM)达成了战略合作,获得华纳版权130万首音乐词曲版权。而环球音乐、华纳音乐、索尼音乐为代表的三大唱片中的两家已经选择非独家合作,也意味着自2017年以来的 独家版权模式开始瓦解,版权不再成为制约中国音乐市场发展的掣肘。
|
大众一直期盼与倡导的回归良性竞争的阶段
终于要到来了
环球音乐的此次合作为什么如此有标志性意义?
环球音乐 环球音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4年9月成立Decca 唱片(Decca Records)在美国的分支机构,1962年与美国媒体公司MCA合并,1996年被加拿大跨国集团施格兰(Seagram)收购并重命名为环球影城有限公司(Universal Studios Inc.),其音乐部门也被重名为环球音乐集团(Universal Music Group),并沿用至今。 2000年,施格兰的媒体资产被维旺迪(Vivendi)集团收购;2004年,环球音乐剥离环球影城独立运营,后者80%股份则被出售给通用电气(General Electric);2006年收购松下集团持有的环球音乐20%股份,至此,环球音乐正式成为维旺迪的全资子公司。 |
在几经转手、发展的过程中,环球音乐也收购了诸多优质音乐资产,拥有了跨越多个世代、涵盖不同音乐类型的音乐曲库。比如欧美乐坛的"顶流"音乐人如Taylor Swift, Ariana Grande, Justin Bieber, Katy Perry, Drake, Billie Eilish, Troye Sivan等,华语乐坛旗帜性音
乐人如张学友、陈奕迅、谭咏麟、吴亦凡、郎朗、孙燕姿、张惠妹、梁咏琪、吴青峰等,华语音乐曲库更拥有邓丽君、张国荣、王菲、Beyond等典藏内容。
环球音乐在唱片中处于领跑地位
相较于此前的独家合作模式,这次全新的合作模式或许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。官方信息显示,在当前的合作框架下,网易云音乐不仅将获得环球音乐的曲库授权,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在音乐产品、服务和宣发层面更多创新领域开展更深入广泛的合作。
与此同时,还特意提到了会将环球音乐的曲库合作延展到全新的社区产品——Mlog,以及其他丰富多样的音乐使用场景,这也体现了环球音乐对扩充音乐传播场景的关注,以及对平台社区文化的认可。
从独家版权到非独家合作
中国音乐产业的新战事
自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《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》,在快速完成数字音乐的全面正版化的同时,国内也掀起了所谓的"版权战"。这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:音乐版权的价值一 夜暴涨;大批小玩家被洗牌出局。 |
根据《2017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2016年,中国网络音乐产业行业规模突破150亿元,相比2006年增加了10倍。两年后的2018年,中国网络音乐产业规模突破175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当然,版权价值的回归是我们乐于看到的,但对于独家的狂热也附
带伤害到了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,使得版权市场变得有些泡沫、畸形。
虽然2018年在国家版权局的介入下,各主要音乐平台完成了相互授权,达到各自独家音乐作品数量的99%以上,但用户"流浪听歌"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。
众所周知,经过前几年的版权价格暴涨后,如今版权市场上的买家大大减少,退场的退场,佛系的佛系,这也加速了版权价格回归理性。同时,独家版权模式本身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群的舍弃,这对于靠大众传播 才能转化出更大价值的音乐人和唱片公司来说,牺牲音乐的传播甚至是艺术生命来换取短期的溢价收益,其实得不偿失。换句话说,独家版权合作,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节点。 而从国家版权局要求99%以上的版权共享,到目前网易云音乐拿下华纳版权、环球音乐的版权授权,也进一步将市场和用户的非独家诉求变成现实,非独家合作将成为行业主流。 |
版权市场的开放,本身就意味着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创新有了更大可能。同时,音乐平台与唱片公司的合作更加立体,从曲库合作延伸到产品、服务和宣发等层面。
毕竟,只有将平台从独家版权的内耗中解脱出来,才有更多的资源、资本反哺产业的上下游,推动产品创新和价值重建,让音乐人、用户、平台都能从中受益。惟有构建良性的音乐产业生态,整个行业才能破浪前行。